宜春经营损失评估的流程
发布时间: 2025-07-25 15:02:43
作者: 采编人员
- 资料清单确认与收集
评估机构根据评估场景和目的,向委托方出具详细的资料清单,通常包括:- 经营主体基础资料:营业执照、经营许可证、租赁合同(若涉及场地)、股权结构等;
- 财务数据:近 3-5 年财务报表(利润表、资产负债表、现金流量表)、纳税申报表、银行流水、成本核算凭证(如采购合同、工资发放记录);
- 损失相关证据:损失事件的证明材料(如拆迁公告、事故认定书、侵权责任判决书、灾害报告)、停产 / 停业记录(如考勤表、生产日志)、客户流失清单及合同违约证明、库存盘点表、设备损坏或搬迁记录等;
- 行业与市场资料:所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、市场需求变化数据、区域同类企业经营状况等。
- 现场勘查核实
评估机构团队赴经营现场进行实地勘查,核实以下内容:- 经营场地现状:如是否停产、设备是否完好或搬迁、库存是否积压或损毁;
- 损失影响范围:确认受损失直接影响的业务区域、生产线、客户接待区域等;
- 经营数据真实性:核对财务凭证、生产记录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一致,访谈管理人员、员工了解损失细节(如停产起止时间、恢复经营的困难)。
- 确定评估方法
评估机构根据损失类型、数据完整性及行业特点,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(可参考前文提到的成本法、市场价值法、收益法,或结合多种方法交叉验证):- 若涉及停产停业损失,常用收益法(对比损失前后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差额);
- 若涉及资产搬迁或损毁,常用成本法(计算资产重置成本或修复费用);
- 若涉及市场价值波动,可能结合市场价值法(参考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化)。
- 数据建模与测算
基于收集的资料和现场勘查结果,评估机构对数据进行整理、分析,建立测算模型:- 明确损失起止时间:确定损失发生的具体时段(如从拆迁通知日到恢复经营日);
- 量化损失构成:拆分损失项目(如停产导致的收入损失、设备搬迁费用、库存贬值损失、客户流失损失、员工安置成本等);
- 计算损失金额:通过选定的评估方法,逐项测算各损失项目的金额,汇总得出总经营损失。
- 撰写评估报告
评估机构根据测算结果,撰写正式的《经营损失评估报告》,内容通常包括:- 评估目的、范围、基准日(损失评估的参考日期);
- 委托方及经营主体基本情况;
- 损失事件背景与原因分析;
- 评估方法选择依据及测算过程;
- 损失金额明细及总结果;
- 评估假设与限制条件(如数据局限性、未来市场波动风险);
- 附件:相关证明材料(如财务报表、现场照片、合同文件等)。
- 内部审核
评估机构需通过内部质量审核流程,由资深评估师或审核团队对报告的逻辑性、数据准确性、方法合规性进行复核,确保报告无遗漏或错误。
- 报告交付与解释
评估机构将审核通过的报告正式交付委托方,并就报告内容(如测算逻辑、损失构成、关键数据)向委托方进行说明,解答疑问。 - 异议处理与修改
若委托方对报告结果有异议,可提供补充资料或提出修改意见,评估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复核调整,必要时重新勘查或测算,直至双方对报告内容达成共识。
- 报告应用场景
委托方依据评估报告开展后续工作,如:- 与拆迁方协商补偿金额、向侵权方索赔、向保险公司理赔;
- 提交政府部门用于审批补贴、备案或合规检查;
- 作为企业内部决策(如止损计划、经营调整)的依据。